
一名瘾君子经过多番的努力,最终戒毒成功,其中在戒毒期间,社会的关怀和家人的支持都成为了该瘾君子在戒毒过程中最大的动力。
“希望有一天,爸爸可以陪我们一起去喝茶。”这是小明(化名)和小芳(化名)一直以来潜藏在心底的期盼。所幸的是,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在国家民政部日前公示的第三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评选结果中,横沥镇隔坑村社区服务站的“‘瘾君子’重生记———戒毒人员案例”拟获优秀奖。事实上,社工郑美珠跟进该个案阿军(化名)已有近3年。最初,阿军反应迟钝、又黄又瘦;而如今,“除了瘦一点,其他都跟正常人一样”,不仅工作稳定,甚至偶尔会跟家人一起去喝早茶。
不断强调保密原则取得案主信任
郑美珠是横沥镇隔坑村社区服务站的社工督导助理。回忆起2011年初首见阿军时,郑美珠说,当时他刚吃完药,脸色又黄又瘦,反应迟钝“同一句话要问三四遍才回答。”
那年阿军38岁,已有20多年的吸毒史,多次进出强戒所、劳教所。2006年底,最后一次劳教回来后,因患有丙肝,强戒所不再收留阿军,所以阿军一直在社区戒毒。2007年2月,开始饮用美沙酮;但至郑美珠接手时,阿军仍有吸毒行为。阿军和妻子阿兰(化名)育有一儿一女(小明和小芳),但家庭关系较差,两个孩子几乎不与阿军交流,阿兰也颇有怨言,甚至一度想放弃。
第一次见到郑美珠时,阿军十分戒备。郑美珠便不断强调社工的“保密”原则,她告诉阿军,“社工不是政府派来的矫治人员”,终于慢慢取得了阿军的信赖。
家人的配合至关重要
“戒毒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家人的配合非常重要。”幸运的是,阿军的家人都很配合,也十分支持社工的帮扶计划。
在社工介入后的前期戒毒阶段,为了切断阿军与“粉友”的接触,郑美珠建议阿兰聘请一名陪护人员24小时跟着阿军。此前,家人每天只给阿军20元,作为饮用美沙酮和抽烟的费用;自从聘请了陪护人员之后,这20元钱改由陪护人员保管,杜绝阿军重新吸毒。
此外,为了改善家庭关系,郑美珠让阿兰及子女转变对阿军的态度,重新接纳他,并且多给予他表扬和称赞。
有一次,在阿兰开的小卖部前,一位顾客把单车停在了门口,另一位顾客觉得有点碍事,阿军便主动上前把单车推到了墙角。“这次做得好”,阿兰夸奖道。从那以后,阿军的表现越来越好了。
有一天,阿兰回家晚了,阿军便帮她洗了菜,还炒了一个青菜。虽然阿兰觉得味道不怎么好,但她却十分开心。
在与小明和小芳的交流中,郑美珠得知,两个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有一天,爸爸可以陪自己一起去喝茶。”郑美珠将这一消息反馈给阿军,阿军很受激励。
踏实工作,月入4000元
经过3个多月的戒瘾与身体调养,阿军告诉郑美珠,自己身体状况明显变好,想找一份工作赚钱,不再增加家人的负担。
在家人的支持下,阿军找工作十分顺利。从2011年11月开始,阿军在亲戚家的养猪场帮忙,每天工作6小时,主要是跟车去镇内的一些酒家收潲水喂猪,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
目前,阿军工作比较稳定,每天去各酒店饭馆收集潲水卖给其它养猪场,月收入也增至约4000元。
更重要的是,阿军的家庭关系有了较大改善。现在,阿军偶尔还会跟家人一起去喝早茶,这让小明和小芳十分开心。而在晚上因戒毒失眠时,阿兰也会耐心地跟阿军一起看电视,陪伴他度过难熬的时间
文章关键词: